
实验步骤
1、实验之前,一定要确保高架十字迷宫整个装置的清洁。这个步骤不仅仅是要求当天的实验,更加侧重于每一次动物实验完成后的清洁除味工作,一定要去除上一只动物在宫体内遗留下来的尿液、粪便等,尽可能创造一个清洁、无味道的理想试验环境。同时,实验员需要记录动物的编号、日期、状态等信息;实验动物提前运送到行为学实验室临时笼架 ,
适应环境至少3H左右, 减少动物紧张。
2、将实验动物(大鼠或者小鼠)从饲养笼中取出,实验动物尽量背向实验员,将动物轻轻放在仪器宫体的中央区域,动物面向开臂,然后实验员迅速安静的离开;
3、打开SuperMaze或者VisuTrack动物行为分析软件,跟踪动物在高架十字迷宫仪器内的轨迹运动,自动计算指标,通常实验时长为5min;
4、实验结束后,取出实验动物,放入饲养笼,做好实验完成动物的标记信息,同时,用酒精和纸巾清洁迷宫。






因 SP 是单只大鼠进行实验且在实验中大鼠的活动空间受限,故有学者认为以上的临床与实验室表现可能与大鼠的群体隔离或活动空间受限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实验前群体饲养的动物当与群体隔离后也会出现攻击行为增加,血浆中 CORT 增加,功能抑制等表现。大鼠活动空间受限也可引起血浆中 CORT 的水平的增加,这些结果与单平台睡眠剥夺实验中见到的类似,为克服SP 中大鼠与群体分离及活动空间受限的缺点,在 SP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1.2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M P法于1981年先应用在大鼠睡眠剥夺实验中,在 M P中为扩展大鼠的活动空间将台由 SP 中的 1 个增加至 7 个,仍将1只大鼠放在台间进行睡眠剥夺试验,因大鼠可以在 7个台间自由活动,故活动范围较 SP 中有明显增大。经实验比较,在M P中反映应激增强的一些指标,如上腺重量增加和胸腺重量减少仍然存在,甚至在大鼠血液中 ACTH %CORT 的增加及上腺重量的增加较SP的更高,提示 M P较SP有更强的应激性!考虑到大鼠为群居动物,单只大鼠实验易导致与所在群体的隔离。为克服群体隔离所带来的应激反应,有学者将 M P 法进一步改良发展为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1.3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在MMPM 中将 10 只大鼠(具体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同时放在装有 14 或 15 个台的水槽中(长 127 cm ,宽 44 cm ,高 45 cm )进行实验,这样既避免了 SP及M P中单只大鼠与群体隔离的缺点,又保留了 M P 中活动范围增大的特点,因在实验时大鼠多是 3 只或 4 只一笼进行饲养,如 1 组实验需 10 只大鼠,则需要3笼或 4笼大鼠,考虑到来自不同笼的大鼠放在一起实验也可能造成群体的不稳定,有学者将实验方法进一步改良,将实验所需的 10 只大鼠放在同一只笼中饲养 2 周,实验时再将这些大鼠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睡眠剥夺实验,这样以克服实验时大鼠群体不稳定的缺点,从而将实验时的不确定因素减至低! 实验研究发现在MMPM中'经采取措施保持大鼠群体稳定性及避免大鼠与群体分离后' 大鼠上腺重量%体重减轻量%中促上腺皮质(A CTH )和上腺皮质酮 (CO RT) 的含量均较M P中为低,提示M M PM 较 M P 具有更低的应激性,是较为理想的REM 剥夺方法。
